文章摘要: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在房价方面也是非常的高昂。这就催生了上海的二手房市场,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人买不起楼盘的房子。而根据相关单位的消息来看,7月份二手住宅成交量在2.2W左右。在国家大力管控环境下成交量已经在下降了,这是因为房贷等等因素影响的。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在房价方面也是非常的高昂。这就催生了上海的二手房市场,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人买不起楼盘的房子。而根据相关单位的消息来看,7月份二手住宅成交量在2.2W左右。在国家大力管控环境下成交量已经在下降了,这是因为房贷等等因素影响的。
单从网签数据来看,7月二手住宅成交了2.2w套。剔除亲属过户、虚假网签等成交,最后真实的成交数据在2w套上下,略低于6月。
这是过去3月成交量不断微涨之后的首次下跌,不过话说回来,2w套的成交,跟前几个月相比好像并不算什么大的波动,每个月两万套也算是不错的成交。但为什么很多人总是从体感的感觉楼市在变冷?我们提供一个数据分析一下趋势和可能
市场在纠结这事,毫无疑问其中就有核验价这个因素。在目前的核验价体系下,二手房源只剩不到1.8w套,跟巅峰期的近3w套房源差的不是一点点,而整体的带看量也基于房源展示的因素,下降了20%,我们没办法简单的说成交也会下降20%,但一定会产生同步的削弱,但是另外有一个数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下定量。
我们首先要知道下定量和文字开始的那个成交量有什么区别:转定,是当月意向金转定金的签单数量;网签,是付完定金后,约定的签订网签合同进入交易系统备案的签单数量,所以大家可以想下下定和网签的关系。首先来说,他们存在时间差,下定数据会延迟反应在后续网签上。按照道理来说,楼市大年的时候,下定应该大于网签,因为下好定之后会有一部分需求不符合条件而没办法实现网签,楼市小年的时候下定开始变得迟缓
所以这个数据是挺有趣的,这里是过去一年每月的二手住宅转定量走势,7月差不多在3.1k套,这个就是下定的量。上一次这么低的转定量,还是2月过年那会。那下定和网签到底差了多少?不过7月不同,上个月某房产平台的转定量和网签量差别幅度高达37.88%。
变动幅度=(网签量-转定量)/网签量x100%
网签了4200多套,但是下定只有3100套,这意味着可能在8月份当下定变成网签之后,数据可能就会出现剧烈的波动,这也是我提出后面会不会进入冰冻期的一个角度,当然现在网签慢可能时间会被拉长,但是趋势已经呈现了。
我们统计了一下,过去3个月,某房产平台每月的转定和下个月的网签数据之间,差值的波动幅度在6.23%,通过对过去1年这两种数据的追踪发现,某房产平台网签/全市网签≈22%,而且无论市场高低,这个数字都不会有大的变化。
我们来做道算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按照本月3.1k的转定,意味着下月某房产平台网签在3.5k左右,再按照某房产平台22%的市占率匡算的话,下月二手市场成交数据可能只有1.5w左右,而这部分数据可能很快就会体现在8月网签数据里,这是我们对上海后面走势的一个角度思考。不论如何,上海楼市二手成交量如果低于2万套,而且保持3个月的话,那一定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还有两个数据可以:最低带看量+最高议价空间。带看和议价空间,是我们了解市场热度的常规数据了,但7月的这两个数据,几乎来到过年以外的最低点。
为什么会这样?带看量,受两方面数据影响,一方面是房源数量,另一方面是客户数量。可以看到,新增房源虽然降到最低点,但下滑幅度赶不上带看量的下滑幅度,这就意味着带看量的减少,跟客户数量的减少有很大关系。我问了身边一圈中介朋友,他们分布内、中环,有大型连锁店中介,也有夫妻老婆店的中介,他们无一例外的都说到了一点,7月客户少了很多。从7月某房产平台数据来看,平均起来,一套房子一周差不多有1.36次带看客户变少,付款条件好的客户更是难找,有时候一套房子因为不同的付款方式,总价可能差15-20w是很平常的事。
也正因为如此,7月的议价空间,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位置,所以7月降价是必然,我们统计了6月-7月的挂牌数据,发生降价的板块占比达到81%,当然这首先是核验价影响,但是核验价更多的是限制学区房和价格过高的房子,而这部分房源在全市的占比是很有限的,所以81%的大面积降价,也反应了当下房东心态。
今年后半段可能会越来越难,再往后不要说付款条件好的客户,就连有没有正常客户也变的越来越麻烦。
首先,贷款仍然在延长,这半年,贷款周期,从1个月变成2-3个月,又变成4-6个月,我昨天问中介朋友,现在保守估计是6-8个月,甚至更长,我自己的贷款,更是夸张到1年,而这个周期,在以置换客户为主的上海二手市场,会被放大2倍,毕竟只有卖了才能再买,而这也不是最厉害的,再再往后,有没有客户都是个问题,因为核验价不仅让购房客户产生观望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它不再只是价格本身,而是写进你贷款合同“房屋总价”的那一栏数字。
这三个价格中,交易中心的核验价相对较低,相当于市场价格7折,我们以一套总价500w的房子来看,这条规定前后的首付差别将近100w,这意味着客户要么提高首付,要么降低标的,要么接着观望,这里的每项选择都在减少客户,同时几年未动的贷款利率也在这时候提升了,这又在购房者内心天平的“观望”一端,加了点砝码,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客户在减少,成交周期被拉长,所有购房动作逐渐冰冻。
而这个过程中,有两点会延长冰冻期:首先,下半年银行额度依然紧张,年初的三条红线规定了我们今年一年的使用额度,所以今年一整年的信贷情况都不会轻松;另外,银行额度是以放款日为准的,也就是说就算我是6月买的房,但银行资质审核+放款推迟到了下半年,那这占用的还是下半年额度。这就意味着今年的3、4季度,还有部分额度需要用来消化2季度成交,所以下半年信贷更难是非常大概率事情。
其次,核验价发出后,很多中介小哥跟我说,这些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市场情况在不断微调。调整,意味着不断适应,而这也是政策会被长期执行的信号,这两点从不同维度传达同一件事,7月的数据可能真的只是开始,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买房子这件事变的越来越慢,这也是市场成交量趋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到底谁的影响最大?面对7月的成交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哪部分群体更受影响,相比刚需,大面积、高总价客群受影响更大,也就是说,不仅是“调整预期,不调整交易”,也是调控高总价而不是刚需。更有意思的是,从成交周期来看,也是高总价成交周期变更慢,成交周期整体在拉长的图我就不放了,我们来分总价段看看各总价段的成交周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总价段的成交周期,高于低总价段,是很好理解的,但在成交周期都在拉长的背景下,高总价段的成交周期的涨幅,正在大大高于低总价段。比如一套300w的房子,4月成交53.3天,5月也差不多在56.2天;而一套800-1000w的房子,4月成交周期还在44.8天,5月就延长到了64.4天,也就是说,在这轮调控中,受影响更大的是非刚需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