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住房是所有人生活的保障,只有拥有自己一个稳定的住所,人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去打拼。然而,即使社会经济水平一直在进步,人们的生活都在改善,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由于家庭特殊情况而无法获得住所,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呢?
住房是所有人生活的保障,只有拥有自己一个稳定的住所,人们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去打拼。然而,即使社会经济水平一直在进步,人们的生活都在改善,总会有那么一些人由于家庭特殊情况而无法获得住所,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种现象呢?
政府因势利导,面向这部分家庭推出了公租房项目,它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中低收入的人群租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给予限定,租金方面给予补助,真正起到兜底保障作用。
北辰区青(广)源街道盛康园小区曾是本市最大的纯公租房小区,最高峰时这里共居住着1.2万余位居民。公租房社区有其特殊性:首先公租房“兜底保障”作用突出,根据政策要求,生活条件改善后,高于标准的居民要迁出,新一批符合条件的居民再迁入,这就造成该社区的居民不断在变,流动性较大;其次社区居民里中低收入家庭居多,中老年居民较多,残疾人相对较多,因此对他们的照料需要更加精心;再次这里的居民来自全市各区,他们的户口都在原户籍地,这就导致在这里的居民都存在人户分离的状况;最后,盘点全国多地的公租房社区,会发现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居民的归属感不强,总觉得自己只是“临时租客”,缺少了一份对家园的眷恋。
多重特殊性叠加,考验着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的治理能力,如何将近万名居民照顾好?如何让居民既有归属感又有幸福感?如何给需要照顾的人群提供精细化的服务?记者日前走进这座社区进行探访,从百姓口中探寻答案。
老人住院社区书记照料
“王姨,您买西瓜去了?我帮您拎上楼吧。虽然吃西瓜消暑,但您血糖偏高,可不敢多吃。”“陈大爷往人行道上走,您的腿脚不利索,外面过车有危险。”“张婶,您坐门口乘凉时帮忙问一句,没接种新冠疫苗的居民赶紧去居委会登记,现在不用排队。”
记者跟着盛康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振寰走访时发现,他不仅逢人就打招呼,还能准确地喊出对方的姓氏,而且熟知每位居民的家庭情况。“社区现有居民8000多人,我不敢说都认识,但95%以上的居民都熟。”他告诉记者。说着话,一位大妈在远处向他招手,“小陈书记,你来,大妈有话跟你说。”
盛康园社区是纯公租房社区,现有居民2843户。其中,享受低保的住户有423户,残疾人414人。2016年11月,首批居民入住,此后住户不断更替。2018年党组织经过考察,决定派陈振寰这位“90后”退役军人来到盛康园社区服务居民。在谈话时陈振寰说:“一切都听组织安排,让我去哪儿我去哪儿。”从此,他就在这一社区扎下了根。
在公租房社区工作,的确有着特殊性。
首当其冲就是居民流动性大。在其他社区,居民相对比较固定,但在这里每隔两三年都要进行一次复核,有些居民超过了申请标准,就要搬走,把房屋腾出来留给更需要的群众。这也就解释了陈振寰为什么对社区居民这么熟,“时间不等人啊,别的社区可以慢慢熟悉,而我们必须从居民搬进来时就得熟悉,我得知道从哪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他说。
在日常走访中,陈振寰又发现,社区居民中孤寡老人、独居人士较多,除此之外他们通常还会伴有疾病,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比如居民田阿姨,正是陈振寰说的这种情况。
田阿姨独身一人,30多年前因为企业转制而下岗,退休后经济状况非常拮据。不巧的是,前不久她突发脑梗住院了,平日里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积蓄花在了看病上。守在田阿姨病榻前的不是别人,正是社区书记陈振寰,他一边照顾着阿姨,一边和她商谈治愈出院后的照料问题。
田阿姨拉着陈振寰的手说:“阿姨没儿没女,身体又出现问题了,花了不少钱。小陈啊,能不能帮阿姨找个便宜点的养老院呢?我担心出了院之后再给你们添麻烦。”陈振寰听了阿姨的表态思考了很久,他了解到阿姨还有个外甥女,一定要和她商议后再做决定。最后顺从了阿姨的心愿,给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养老之处。而此时,陈振寰并没有就此停止行动,他想尽办法依照政策给田阿姨多争取些福利。
此时,第三个问题就出现了,盛康园社区的居民只是公租房的租户,他们的户口都在原户籍地,而申请福利保障需要两个街道、社区接洽才能完成。
“田阿姨虽然退休金超过了申请低保的标准,但经济却不宽裕,现在又病了要吃药,这怎么办?”陈振寰和原户籍地的干部商量着,“我们本着‘一事一议’的方案,有针对性地帮扶,为田阿姨申请低收入家庭保障,这样田阿姨每月的收入会多一些,她也能感受到温暖。”
田阿姨的情况并非个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里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社区的老年人居民平均年龄近65岁,残疾人多,因此需要照顾的居民实在是太多了。”陈振寰坦言,“仅靠社区干部、网格员,我担心照顾不周,经过再三考虑,我们在社区内广泛开展‘胡同文化’,通过组成互助小组,用‘小圈子’带动‘大圈子’。”他说。
居民楼每层10户,10户人家就像早年间的一条胡同,充分汲取“胡同文化”中团结友爱的元素,每一层安排一位年轻力壮、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居民作为志愿者。平日里谁家有点大事小情,找到志愿者就能解决,同时邻里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就像田阿姨一样,发病后第一时间呼叫“胡同”里的志愿者,志愿者一条微信喊来了网格员,及时送医,为救治抢下了宝贵的时间。
除此之外,社区还建立了多个社团小队,每10个人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组成小队。他们大多是独居老人,一整天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在日照中心就餐,这样集中便于社区工作者照料。而这10个人中间,谁有些困难,也可以互相帮助。
公租房社区普遍存在的“陌生感”“孤独感”,没有“归属感”等问题,在这里并没有出现,居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居住在盛康园小区也更加踏实了。
夏日里的一把火
去年夏天,盛康园社区着了一把火,至今想起来依旧让人心有余悸。
居住在这一社区的张大爷是独居老人,事发后,他和陈振寰描述了这样一幅“玄幻”场景:“我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就看见对面有人悬在空中,往我家里投掷闪光雷,一个接着一个的闪光雷引燃了房间。你知道吗?这些人平日里总是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今天看我准备睡觉,失去防御能力了,于是他们就展开了行动……”
实际情况可不是这么一回事,陈振寰在事发现场找到了半瓶白酒,床上还扔着半包香烟和几支烟头,显然此前张大爷喝过酒,然后卧床吸烟引起了火灾,事后消防部门给出的鉴定报告也证实了陈振寰最初的判断。
“进入事发现场我最先想到的两个问题是人和电,张大爷本人是不是安全,电闸是不是拉了,紧接着敲碎玻璃,往室外排烟。”陈振寰讲述着当天紧张的场景,说话间,更专业的消防队员赶来,火场交给他们处理。张大爷跟在陈振寰身后,还在喋喋不休,描述着他的“玄幻故事”,“我当时安排两位干部把大爷直接送到楼下稳定情绪。我此时哪有时间听他跟我讲故事啊?这会儿,楼里其他270多户居民的安危才是最迫切的。”陈振寰说。
事发突然,全楼居民安全吗?此时夜已深,楼里到底有多少位居民在家休息?疏散工作有序进行,居民们用湿毛巾捂紧口鼻,沿着楼梯向外疏散,看到居民们有序走出楼道,陈振寰的心才稍稍缓解了些。
“咱们以楼层为单位清点人数,相互排查家人是不是都在场。”社区干部们现场安排着。而没在现场的住户是当晚没在家,还是仍在房间里没被疏散出来?陈振寰对没有在场的几户人家逐一打电话,再三确认沟通一一确凿后,他在表格上做个标记。
一个半小时,经过再三确认,所有居民全部平安,而且发生在张大爷家中的火已被及时扑灭,没有殃及其他住户,居民楼安全了。这时,他们才有序地回到家中,时间已经到了转天凌晨1时许。
居民们是休息了,但事情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位引发火灾的张大爷该如何安置呢?居民们反映张大爷的行为太危险,不能再让他在此独居了;再有,老人的房屋刚刚发生过火灾,已经不具备居住条件了。那么他该去哪里呢?
公租房管理中心的干部说:“我们先接走,在值班室过渡一宿,天亮了再安排。”物业公司说:“在我们那里待一夜,之后如何安排再商议。”此时,陈振寰说:“还是在我们居委会住一宿吧。我当过兵,如果他做出一些危险动作,我能控制得住。”其实在陈振寰的心里,他挺担心张大爷的。
“此前我了解过张大爷患有精神类疾病,本身就很痛苦,再遇到失火场面必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我担心这场火灾让他受惊害怕,还担心他再做出一些危险举动来。”陈振寰说。
同样还是需要找到原户籍地进一步协调。这一次陈振寰了解到张大爷的更多信息——无儿无女、无依无靠,且无劳动能力,此前出现过类似情况,被医疗机构确定为精神类疾病患者,用医生给出的专业说法是病情较严重的被害妄想症。
在征询过老人个人的意见后,他现在专业医院里进行休养。
朋友聊天式的招聘信息
在陈振寰的朋友圈里,经常会看到一些招聘信息,细读这些信息似乎少了一些公文格式,散发着百姓的“烟火气”——
“河东区二号桥一家单位招保安,咱社区有谁愿意去试试?一个月工资2000元,上一天歇一天,美中不足就是离家有点远,谁想去可以找我。”“咱家门口有家快餐店招保洁阿姨,对岁数有所放宽,工作就是擦擦地、擦擦桌子,活儿不累,工资给的还不低,大伙儿互相转告一下,看看谁有心气儿。”
细读这一条条招工文案,都是陈振寰精心加工编辑过的,去掉了生硬的格式,而是像朋友间介绍工作那般朴素、接地气。
“我们社区居民大多是中低收入市民,而且年龄偏大,做不了技术工种,能够给大家推荐的工作都是门槛相对较低的。”陈振寰解释说,“给大家介绍工作就是我们社区职责的一部分,不仅我们的朋友圈里总是有招工信息,社区白板上也定期更新着这类信息,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大家凭劳动增收,把日子过好。”
给社区居民介绍工作,这件事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事,但却是实事,切切实实地办到了居民的心坎里。给本社区的居民介绍工作,陈振寰的立足点当然是居民视角,这份工作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都要想在居民的前面,并且说出去的话要直白,语言无需华丽,只需直抵人心。
上一条信息还在向居民推荐工作,而下一条信息就是号召群众一起“打苗苗”。
有居民就问道:“我哪儿也不去,连小区都不出,是不是就不用接种疫苗了?”还有的居民偏听偏信,认为当邻里都接种疫苗,自己虽然没接种也理所当然地实现“群体免疫”了。对于居民的疑问和思维误区,社区干部们积极动员,耐心做好接种科普。这时有居民反映打疫苗等候的时间较长,耽误了回家买菜做饭,是不是一件急需处理的实事呢?当然是!
得到居民的反馈后,接种点多了一位盛康园社区派出的“联络员”,看到排队居民过多,“联络员”就会对本社区居民“劝返”:“您回家等我消息,这边的人少了,我就给您打电话,咱争取不排队……”您看,就是这么细之又细的服务,是不是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是不是该赢得居民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从2016年到2021年,5年间,盛康园社区居民不断更换,到今年11月,新一轮公租房申请复核又要开始了,对于已承租的家庭人口、收入、住房、资产等情况要全面复核,一些家庭因为收入日渐回暖,或者家庭人口变化等原因将迁出该小区。这不,有的居民就提前找到陈振寰,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别人总说住公租房没有家的感觉,但我们觉得住在这里特别温暖,告别了漂泊在外的日子,在这里我居有定所,才能安居乐业啊!日子好了,我也要搬走了,我最舍不得的就是你们这些孩子。”
陈振寰说:“等您搬入新居后一定通知我,我带着这些兄弟姐妹去给您的新房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