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北京雄安新区的开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关于减轻北京的首都功能,分散到周边城市,平衡发展从而形成城市圈,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这项举措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客观,在将来,更多的城市也将迎来都市圈,让各个城市都平衡发展其阿里,而不是拉大差距。
北京雄安新区的开发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关于减轻北京的首都功能,分散到周边城市,平衡发展从而形成城市圈,是一个重要的举措。这项举措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客观,在将来,更多的城市也将迎来都市圈,让各个城市都平衡发展其阿里,而不是拉大差距。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雄安新区,又有了新的“大动作”。7 月 30 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按照总体工作部署,从今年起将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
这无疑是为京津冀经济发展释放利好信号。随着在北京的这批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搬至雄安新区,“京津翼超级都市圈”或将真正焕活生机,迎来大发展时代。
01 疏解非首都功能,央企总部迁往雄安
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指立足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推动北京实现发展。
可以说,反复强调的首都发展全部要义,就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
而“待疏解”的功能,则包括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企业、学校、医院等。2014 年以来,已有20多所北京市属学校、医院向京郊转移,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约1000个。
从今年起,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将成为重点,向雄安新区迁入。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是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5 月 8 日,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的央企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样落户雄安新区……随着重磅央企逐个到来,雄安新区的发展将迎来阶段性飞跃。
02 有产业发展的“都市圈”,才更有前途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空间形态。
雄安新区的前途值得看好,在于它所联结成的“京津翼都市圈”绝非普通的地理空间直连,而是在产业发展上做到了共同发展进步。将央企总部转移给一个新生发展的区域,便是在赋予区域持续生长的动力。
全国各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由城市联结成的都市圈,其实许多是靠其中一座发达中心城市来哺育周边城市,以至于出现在A城市工作、在B城市买房安家的情况,B城市自身成为“睡城”“卫星城”。
当学校、医院、企业总部、产业园区都集中在最发达的中心城市,都市圈里的其他城市便只能承担“服务功能”,最终服务的还是中心城市, 这并不是健康的都市圈发展路径。
也正是因为本身产业基础不牢、经济发展支撑力不足,有的“都市圈”城市出现过房价一个月暴跌20%的情况,让“赌”一把“都市圈”前景而定居此处的人猝不及防。
或许北京与雄安新区之间的关系,能够给其他都市圈以启发。虽然其他城市几乎不能得到像雄安新区一般高度的政策支持,但只要秉持城市之间互补所需、互利共生的发展理念,都市圈就会真正变得宜居宜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